陈兴良,1957年3月生,浙江义乌人。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北京大学刑事法理论研究所所长、中国犯罪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刑法学研究会干事、中国比较法学研究会干事。主要研究领域为刑法哲学、刑法教义学、判例刑法学。
罗贝尔·巴丹戴尔是法国著名律师和政治家,1981年至1986年曾经担任法国司法部长。正是在他的努力下,法国国民议会和参议院分别通过了废除死刑的法案,1981年10月9日第81-908号法律规定死刑应予废除。巴丹戴尔还专门写有《为废除死刑而战》(罗结珍、赵海峰译,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一书,该书以纪实的手法为我们展示了法国政治人物在拥护死刑的民意汹涌的情况下,推动法国废除死刑的艰难历程,令人难忘。
法国的死刑废除不是一帆风顺的。在法国大革命胜利初期,法国大革命的领袖之一罗伯斯庇尔曾经是一个坚定的死刑废除论者。在法国议会关于死刑存废的辩论中,罗伯斯庇尔激烈地抨击死刑只不过是整个民族进行的隆重的谋杀行为而已。尤其是罗伯斯庇尔还从社会契约论出发,论证了死刑是非常不公正的,社会无权规定死刑。为什么社会无权规定死刑?罗伯斯庇尔认为对于这一问题不难解答:社会所能有的权利,只是原来属于每一个人的权利——争取为他蒙受的个别侮辱得到补偿。不论社会状态如何,行使这种权利都要受到禁止个人要求过分补偿和实行残酷复仇的自然法和理智法的限制。但在法国大革命爆发以后,在1792年底审判路易十六的时候,他完全放弃了关于废除死刑的主张,坚决要求议会立即审判国王,处以死刑。在雅各宾专政时期,罗伯斯庇尔采取了革命恐怖措施,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红色恐怖,在革命的名义下杀人,血流成河。最终,罗伯斯庇尔本人也走上了断头台,成为死刑的牺牲者。此后,近200年过去了,1981年9月17日,罗贝尔·巴丹戴尔在国民议会上参加了废除死刑的讨论,作者以这样一种富有历史感的笔触描述了当时的心情:
然而,这一天,半圆形的议会大厅里笼罩着一股特别的气氛。是不是因为凡是触及死亡的事情都会引起情感上的共鸣?或者,是不是因为自1791年勒佩勒提耶·德·圣—弗尔戈(Le Peletier de Saint-Fargeau)第一个要求废除死刑以来,从制宪议会时期就已开始的斗争行将终结?我坐在自己的位子上,面对着国民议会的讲坛。拉马提纳(Lamartine)、雨果、饶勒斯、布里昂等人都在这个讲坛上支持过废除死刑的伟大事业。我激动的心情中伴有几分惊异。万里长征就要结束了。当我还是一个小青年的时候,当我还是一名年轻律师的时候,我做梦也没有奢望我会经历这样的时刻。
在此,巴丹戴尔没有提及罗伯斯庇尔,他在死刑存废问题上的出尔反尔,也许是出于革命的需要,但毕竟已经成为历史陈迹。巴丹戴尔作为一名政治家,全力推动废除死刑,是与他为死刑犯辩护的律师执业经历密切相关的。本书详细地描述了为帕特里克·亨利辩护的过程。亨利因为绑架并杀害一名儿童而被起诉,该案发生的时候,对杀人犯的仇恨狂潮席卷着整个法国。经过辩护,亨利最终免于一死,被判处无期徒刑。在这个案件中,我更感兴趣的还是“新闻媒体私刑处死帕特里克·亨利”这样一个标题,媒体直接反映民意,而汹涌的民意足以吞没一切。书中指出:“民众的激动情绪与怒火太强烈了,最热忱的支持死刑的人不用费力就可以利用它。”引起我思考的是:在如此汹涌的民意面前,法院为什么会作出有悖于民意的判决?政治人物又为什么会去推动死刑的废除?这里有一个对民意的屈从与否问题,这并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而是一种自然生命与政治生命的对决,或者说是一种博弈。书中令我难忘的是对法国前总统德斯坦的一段描写:一名叫拉努奇的被告人因绑架并杀害一位小姑娘而被法院判处死刑,案件送到总统先生手中,以决定是否给予特赦。这时,受害人母亲的一封信放在了总统的办公桌上,她在信中对总统说:请求总统不要反对处决那个杀害她女儿的凶手,否则,她写道:“我将永远不再相信司法。”于是,总统决定让司法走它的路子,拉努奇终于被处决。在1981年的总统大选中,死刑存废成为一个重要话题。总统候选人之一的德斯坦在死刑存废问题上表现出对民意的屈从,他说:“在我担任总统的时间里,死刑得到适用,并且我认为,在目前政府不应当向议会提议废除死刑。我认为,这样的变化只能在一个平和的社会中发生,只要法国社会整体上没有感到这种平和,废除死刑就是有悖于法国人民的深层情感。我认为,人们没有权利违背他所代表并且管理着的人民的深层感情而采取行动。”而另一位总统候选人密特朗则明确主张废除死刑,他说:“在我的意识中,在我的意识信条里,我反对死刑。我没有必要去拜读那些持相反意见的民意调查。大多数人的意见是赞成死刑,而我呢,我是共和国总统候选人。我说的是我所想的,我说的是我所认为的,我说的是我的精神契合,是我的信仰,是我对文明的关注。我不赞成死刑。”在法国当时超过60%的人赞成死刑的民意背景下,如果仅以死刑存废作为总统竞选的惟一选项,那么,密特朗必败无疑。好在总统竞选存在多个选项,最终密特朗赢得了大选。在这种情况下,尽管赞成保留死刑的民意居高不下,但废除死刑成为密特朗总统履行诺言的必然结果,法国终于打开了通向死刑废除之门。
巴丹戴尔的《为废除死刑而战》是如此生动而鲜活地描述了法国政治人物在法国死刑存废之战中的表现,使我感到死刑存废对于人类来说,确实是一个艰难的选择,而政治人物在这一选择中更须冒极大的风险。因此,选择废除死刑的政治家是需要胆识的。
更多刑事法律资讯请关注公众号
辩护人:bianhuren1993
江苏辩护律师网网址
www.jsbh.net
刑事辩护交流请加个人微信
仲若辛:suzhouhe1969